《特化师》
手腕翻转,指尖弹动,舞步起落,跳跃与旋转间,肢体的定格与律动精准衔接,力量的积蓄与释放自如切换……
8月3日晚,在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2025“丝绸之路”街舞展演的舞台上,国内外舞者相聚克拉玛依市同台亮相,用街舞语言讲述追梦的青春故事。
参加本次展演斗舞展示环节的艾福兰江·阿地力今年13岁,来自乌鲁木齐。踏上展演舞台前一天,他刚刚获得HHI世界街舞锦标赛中国西北赛区总决赛(克拉玛依站)锁舞类的四强选手称号。
尽管年龄小,艾福兰江·阿地力的赛事经验可不少。学习街舞6年来,他已经去过北京、广州、南京、武汉、西安、成都等地参赛。今年暑假,艾福兰江·阿地力几乎每天都泡在练功房里苦练基本功。
艾福兰江·阿地力受邀参加斗舞展示环节。站在展演台上,他越跳越精彩:“此次展演我学到了很多,希望以后能跳得更好!”
“跳得更好”也是阿丽亚·帕尔哈提从小的心愿。今年28岁的阿丽亚·帕尔哈提来自吐鲁番,初中时与街舞结缘。她热爱街舞,读大学时就加入了新疆DSP舞蹈工作室大学生舞蹈团。
毕业后,她正式成为了新疆DSP舞蹈工作室的一名舞蹈教师。让学员的街舞“跳出新意”成了她和同事们探索的方向。
带着将维吾尔族舞蹈的元素融入街舞表演的创作思路,阿丽亚·帕尔哈提编排了少儿齐舞表演《嘻哈有礼》,用6天的时间和9位少儿团员紧锣密鼓地排练。
演出现场,伴着热烈欢快的维吾尔族手鼓,9位小朋友身着艾德莱斯绸元素的演出服,跳起激情动感的甩手舞,民族风与嘻哈风融合,瞬间引爆全场气氛。
艺术交流碰撞出火花,竞技舞台孕育出创新生机。舞蹈节上的街舞展演为克拉玛依市平添火热的舞蹈氛围和艺术魅力。
“太震撼了!能够将街舞与中国传统的、民族的与文化的元素相结合,中国舞者太棒了!”在台下观演的乌克兰街舞编导哒莎难掩激动。
哒莎曾登上中国的街舞综艺节目,也在中国参加过街舞工作坊的教学编导工作。在她看来,“中国街舞氛围浓厚,青少年街舞爱好者的基本功扎实,家长也很支持,这非常值得骄傲。”
鼓点渐弱,街舞展演接近尾声。舞台台侧,哒莎与来自中国、哈萨克斯坦、韩国等国的街舞舞者切磋技艺,分享舞蹈动作。
“街舞有一种特殊的魅力,有时我们可能语言不通、不能完全理解,但有了交流的平台,我们之间热爱跳舞、乐于分享、彼此启发的感受永远相通。”哒莎说。(记者王泽宇、丁磊) 【编辑:张令旗】

2002年春天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,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,联合20个学科、400多位学者,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进行详细研究。这项工程以浙江良渚、山西陶寺、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四个都邑性遗址,以及黄河、长江和辽河流域的中心性遗址为重点,得出了中华文明起源、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大脉络。探源研究中,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难以绕开:到底什么是文明?《特化师》 这一时期,中共提出的现代化“三步走”战略,即从1981年到1990年,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,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;到20世纪末,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,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;到21世纪中叶,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,人们生活比较富裕,基本实现现代化。